top of page
078A3153_edited.jpg
DSCF2344.JPG

持續向前挺進的中心新村

        2016年夏天,位於北投林泉社區的北投中心新村完成點交搬遷,陸續入住國宅。與此同時,「中心新村」仍持續往成為文創園區的道路上,沿著近代台灣社會文化發展的歷史軌道,駛向一段當初誰也預想不到的繽紛旅程……
       作為一列歷史列車,「中心新村」曾經接待過日治時期北投療養所的工作人員,國府遷台後,她幾度變身成為國軍北投醫院軍眷七十餘戶安身立命、落地生根的「家」,如今她則是以文資保存身分(聚落/建築群)之姿,成為台灣推動眷村保存的重要堡壘,吸引來自全台或海內外參觀人士的目光。

關於我們 共學 X 課程 X 樂活

LINE_ALBUM_九宮格_211108_0_edited.jpg

       我們出生於北投,成長於北投。對於北投山林的四季遞嬗,我們有著深刻且多樣的體驗;對於北投眷村的興衰更迭也歷歷在目。

       我們對於北投這塊地方有著深厚的家鄉情感與文化認同,然而隨時代演進與人口結構的改變,曾經盛極於此的眷村漸趨凋零。因此,我們試圖透過「北投學苑」重建並推廣對這塊樂土的往日回憶,學苑中包含了藝文創作與丹鳳山森態解說,前者透過戲劇及展覽的方式,將當地眷村文化與生活記憶傳承給下一代;後者藉由生態導覽及實地縱走的方式,讓更多遊客一覽丹鳳山綠意盎然的麗景及其豐富獨特的生態。

S__452730894.jpg

中心新村保存運動20年

當眷村不再是眷村​

        當「眷村已不是眷村卻還是眷村」,眷村與下個世代的連結是什麼?中央大學李廣均副教授於《眷村保存與多元文化的社會學分析》結論提到,有鑒於目前各種保存作法與趨勢,我們希望再次強調,眷村令人感動的不只是建物房舍,而是源於其中的集體記憶、情感經驗與生命歷程!如果保存工作只是著眼於建物修復或靜態展示,未能觸及無形眷村元素的發現與創新,將會因此限制眷村保存可以帶來的共鳴與影響。

       眷村文化復甦應該追求效率,重新建構社會連結,而非追求去脈絡化與扁平化的公平。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認為眷村就是台灣最早廣義的社會住宅,眷村是有機成長的宿舍住所,建議從居住層面來思考活化。台大城鄉所康旻杰副教授曾說,中心新村的空間尺度是最適合打造,民主與文化底蘊的理想社區(Intentional Community)。

       2018年底我們串連台北市12位眷村背景的里長,向柯文哲市長爭取復辦台北眷村文化節。2019年我們公布台北眷村資源調查報告,發現台北眷村文化節的預算相較其他文化節來的少,因此我們要求市府提高預算。我們更向柯市長建言成立台北市眷村族群文化專責單位,聘請眷村人做最高主管,整體統籌營運中心新村、四四南村、煥民新村、嘉禾新村和岩山新村、羅有倫故居、黎玉璽故居。

       2016年我們創立「眷村心文化學院」、「台北眷村文化資訊中心」,蒐集60位口述歷史、1500件左右文物。2017年我們啟動了CPR復甦術計畫(Cultural Property Revival)以社會設計方式,實踐眷村文化創新與傳承。2019年我們在中心新村開設了林泉社區關懷據點,與馬偕護校和馬偕醫學院合作,服務周邊林泉里和中心里的高齡長者。我們以原眷戶的生命經驗為主體,延續場所精神與歷史脈絡,嘗試與實驗成為「文創場域」,從眷村生活態度Lifestyle出發、編織活的眷村夢。

DSCF2337.JPG
       就眷村發展或建築多樣性而言,中心新村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中心新村的沿革始末,可以幫助我們瞭解,多數眷村並非一次蓋好蓋滿,而是歷經各種不同歷史動能的推波助瀾,見證眷戶本身生命歷程或是台生世代的成長變化,才會「長出」目前這種既複雜又有機的建築型態與生活空間。
      眷村改建的期程與執行上,中心新村屬於最後點交搬遷的眷舍,村中相關建物因禍得福,得到相對妥善的照顧與維護,讓蹲點團隊得以紮根保存意識並啟動保溫工作。不同於其他曾經抗拒保存工作的眷村,在熱心眷戶的努力推動下,中心新村不僅爭取到文資身份,也入選國防部十三處老舊眷村文化園區的保存名單,成為台北市唯一獲得全村保留的列管眷村。
ww_edited.jpg

       隨著保存工作的推展,歷年來中心新村曾經舉辦多次以文化保存之名而召開的研討會、口述歷史工作坊、老照片展、文化創意遊學營、社區營造劇場、紀錄片拍攝、都市空間改造論壇、眷村文化節,成為許多年輕世代或是國內外遊人必訪之處。

 

       如今,中心新村即將開啟新一頁的使命與定位。隨著眷村文化保存工作的啟動,中心新村躍身成為台北市少數可以穿越不同歷史時空的文化觀光資源,成為都會民眾休閒旅遊的新選擇;就地方發展而言,中心新村以溫泉/療癒為特色,異中求同地融入大北投地區空間治理的整合方案,就全國十三處國軍老舊眷村文化保存園區而言,中心新村則是以全國唯一的溫泉/療癒眷村來凸顯自身的特殊性與差異性,展現一種同中求異的競爭優勢。
12244842_778245095635503_2600202736859988421_o.jpg
DSCF2348.JPG
       不同於其他國防部各軍種自建或是婦聯會募款捐建的眷村,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中心新村可說是台灣眷村發展的歷史縮影。村中建物分別是日移設施/宿舍庫房馬廝太平間(接收)、婦聯會眷舍/丙丁兩型(捐建)、公地自建(核備)、違佔建戶(自發)等,小而美地見證了台灣眷村發展過程的不同歷史階段與社會人口動能。雖然住戶之間沒有血緣關係,但是相濡以沫、患難與共的左鄰右舍就像個大家庭一樣,相互扶持走過那風雨飄搖的艱苦年代。

© power by 臺北市北投區林泉社區發展協會/design by vxdesign五倍創意

bottom of page